2011年3月9日 星期三

閱讀的一點小小註記 - 關於美術

( 關於《零與無限大- 許文龍幸福學》裡提到美術作品(畫作)欣賞的一點點筆記。*ps)

一幅畫除了寫實之餘, 或是不寫實又如何的其他想法?
畫除了形象構圖之外, 仍有景象, 視覺, 色彩, 含意, 氛圍...種種種種。
(重讀之前的文字, 搞不太清楚上面這一小段想表達什麼。是指〝一幅畫除了寫實之外,難道沒有其它的內涵嗎?〞? )

景象的平衡、佈局架構、線條的勾勒, 這些都會牽動人的觀感; 色彩也會刺激神經情緒; 綜觀之後理解的意涵, 感受到的氣氛更是每個看畫者個人的領受。看畫的人不一定要看出和作畫的人所想表達的一模一樣的意思, 只不過作畫的人若有那麼幾個人能和自己有相同體會可能會覺得"神奇"而已, 理論上應該不以為意(或太介意)。有更多人欣賞, 更多人有所感, 就是很大的成功。

至於, 古典畫派/寫實畫派 vs 印象畫派... ,以我個人來論, 絕對不是因為印象畫派比較流行才喜歡它, 只是印象畫派表現的方式更活潑多變化, 讓人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覺, 同個風景可以畫N次也不膩有不同的畫法..., 也許就是因為不像, 才有更多的想像

當然古典寫實之中, 也有一些我喜好的作品, 好比林布蘭的光影本身就是個創造, 而他的畫就是要〝像〞, 要細膩。如果改以〝像近視眼的人不戴眼鏡看到的風景〞(書上是這麼說莫內的 :p )來表現, 就失去了林布蘭, 就不是林布蘭了。

我是這麼想: 藝術的欣賞可以說有偏好, 說"那不是自己這路的", 但不可以輕鄙視之。好比即使我個人是完全對〝裝飾藝術〞沒喜好, 也只能說那自有喜歡的人會欣賞。
至於抽象派、立體派...一句話落下〝看不懂他們在畫什麼東西!〞也講的太硬太死了。「看不看得懂」應該是到導向「看了有沒有感覺」...才比較有得談論。有一分感覺, 就是有一分懂。否則, 趙無極的作品又是什麼呢? 根本就沒有具體的實物"形體"存在啊! 呵~ 可我曾站在一幅原作之前久久不能移動。而94年在大都會博物館的特展, 連續看了n幅的"weeping woman"之後, 我還真的流下眼淚。:p

人對藝術美術的喜好與領悟感受, 受多方面的影響, 包括這人本身的個性性向、知能的學理背景、文化認同..等等, 非常之複雜, 絕不僅是單純的在於那個作品本身的問題而已。藝術品的價值之高低評定, 也是同樣之複雜。畢竟錢只不過是個token罷了。好理家在, 我們不用去在乎煩惱〝買一幅抵十幅的問題〞, 反正博物館美術館, 有人幫我們好好保存就好了。反倒是當代在生的藝術家畫家的作品的買賣我更關心些, 這關係生計生存而至影響他們的創作。贊助與肯定現代的藝術創作者, 價格的評定上才是更要緊的。

最後關於美術藝術的推廣, 〝大家看得懂得〞為基礎..這也許只是理論說法...未必適合依此執行 。普羅大眾都培養美的欣賞能力, 感受能力這當然是好事, 但以〝看得懂的作品〞為過濾條件...是危險或是說有漏洞的事。畢竟藝術並不是吃飯飲食...好不好吃, 相近同類的人口味差異性小,容易有認同共識, 而且吃是眼前當下就要吞得下去才行。但藝術的所謂「需要得到認同」這往往是模糊或是有特例的, 何況它不僅是為了當代人的眼光來創作...。(好比當時的梵谷, 沒人青睞, 可後代無人能出其右)

(小小注解越寫越長...就這樣吧!)

*****

總之, 推讀這本書的時候, 忍不住要記註一下自己的一些不同看法。
阿! 好比文中帶到對於"國畫 vs 西洋油畫"的說法(p332), 這...我也是搖頭呀! 呵~
美術的價值高低不該在於技法的比較, 這不就像是拿禪宗和密宗去比高低的意思一樣嗎? 國畫的技法即便是單純, 卻絲毫不減國畫的藝術價值。換個角度想, 就這麼簡單的幾筆或幾種畫法, 卻能如此之呈現出作品來, 也可說是國畫的精妙! 而國畫的意境, 留白的哲學, 視角的空間錯置特殊性表現, 卻也是西畫裡呈現不出來的特色。

(又多寫了一段.. )

*****
*ps: 這書"以推崇寫實派為目的"似的表達看法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