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2月28日 星期六

《惡人》part 2 再記

昨天這麼寫,〝而小說, 寫的就是這無奈的不明就理的, 把自己猛推向死亡/受難的境地的事。不論是被殺的還是殺人的, 還是週遭間接相關人等... 一起參與者。〞, 看完後3/5 或者可以槓掉了, 這話不怎的貼切, 事情不是這麼簡單。(小說的點也不在於死亡上)

這小說後段更好看些, 一口氣讀完。完全不想岔進來做什麼別的事情(簡單的吃了午餐而已)。
結局有些詭異, 可也不是意外... 有種暖意(我好像真的很怪), 或是說鬆了口氣? 在一路發展中的感嘆和悽涼裡, 轉換了一下情緒。

後段出現的岔節片段, 從各配角作為第一人稱的角度來訴說的故事/情節, 愈發讓人期待它成一部電影。或者可以說, 這些補充的片段, 讓小說豐富起來。最受感動的是外婆在公車上的那段... (當時搭著捷運回家的路上呢...)
佳乃的父母親也是可憐又無辜, 但讓人不忍的焦距還是都落在外婆身上了。對於外婆一角, 還帶有些語意深遠的可期待深度。

駕駛座的後視鏡倒映出房枝面熟的臉。這司機在負責這條路線的司機裡, 算是比較冷漠的一個, 駕駛技術也相當粗暴, 是房枝最不喜歡的一個司機。

可這樣讓人以為冷漠的人, 卻給了外婆最大的力量、最溫暖的支持。作者是這麼利用反差來強化情感的。 說到拍成電影, 像這種背景條件的描述, 怎麼表現在電影裡呢? huh..

我好像冷落第二女主角了。一個最後懷疑起,「一定是只有我在一頭熱」的人。 如果愛情只是單方一頭熱的美麗錯誤, 好像真削弱了刻骨銘心的至情。作者也沒有寫明(或也無法寫明), 甚至當事人都捉摸不清真相呢!
呵~ 小說裡, 特別明顯的實像代表人物, 是那個大學生和周遭簇擁他的一群, 不由分說的從頭爛到尾, 作者並不保留一絲讓他翻身的空間。 如果說真有那麼一點點機會, 就看他眼瞄佳乃父親所拋下在地的板手時, 是甚麼樣表情而論了 (但人也不能說是百分百絕對, 那隱性的良知, 藉由還有個不一樣的同學流露出來, 所以可能仍保留了點可能性吧!)
男主角的形象有些模糊, 有些語帶保留... 沒人確切的認識、理解他, 他或許也理不清自己的狀況。寂寞、欠缺溝通管道、壓抑、膽怯、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幹麻... 這樣的讓人嘆氣。

儘管發生的片段事情都是似曾相識(呀~真是個難討好看了過多小說故事的讀者啊!), 但藉著文筆, 或是說作者的誠意, 可謂是不錯讀的一本小說。回頭我又想想這十年內出的小說, 好像真的沒有太多膾炙人口的了? :P (難怪張大春用的詞這麼誇)

xxx
(扯些別的)
這書文筆頗有空間上的張力, 嗯...閱讀中, 自己都頗想去日本看看, 一個人去九州漫無目的的走...
會引發一些好奇心, 想呼吸一下異地城鎮的氣氛。至今沒去過日本哩!
有本書能讓自己的地方吸引外地人來看看究竟, 這也可算是個很不錯的作家了吧!? :p (受個頒獎)
我假想一下台灣作家寫的小說, 想不出來誰寫的東西具有這種"XX地圖"的感覺哩!

xxx
前面自己老說這書可以拍成電影, hm... 頓了一下, 反過來說, 是不是它情節取法於電影的手法頗多? 很明顯地...

沒有留言: